漫话寒食和清明(上)
今年4月4日又是一个清明。清明与冬至一样,是兼节气和节日的日子;它们明确地记载在国家标准《农历的编算和颁行》附录B中的表B1“传统节日和重要节令的农历日期”里。节气由太阳运行决定,标志时令顺序,以大致反映季节变化;而节日则是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传统,包含一定的风俗活动和纪念意义。在上述表列的13个节日(或节令)中,清明和冬至有点“另类”,因为作为节气,具体的日期取决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,即取决于阳历;这样,它们的农历日期每年不能确定,在表上分别标注为“包含节气清明在内的农历日”和“包含节气冬至在内的农历日”,而不是如同其他节日那样都是具体的“某月某日”。此外,与冬至不同的是,清明更是两个节日中唯一的一个法定假日。
回溯我国的文化传统,以前曾经有过一个寒食节。它规定在冬至后的105日,刚好在清明节前1、2日,从清朝初年开始确定在清明的前1日。连续两天都是节日,也许除夕连着春节差可比拟;其实不然,就同一年里来说,春节与除夕恰恰是相隔最远的。这么说,寒食连清明又是一个“唯一”。现在寒食更是退出了人们的视野,成了又一个唯一中的“另类”,这就有得聊聊了。
寒食这个节日源远流长,来源于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,比端午节早300多年,更比二十四节气要早500来年。话说当初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19年,一位叫介子推的士人始终追随左右,历尽艰难,不离不弃;甚至“割股啖君”,在断粮挨饿的最困难时刻,介子推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煮熟了给主公充饥。公元前636年,重耳回到齐国继任公位,是为晋文公。文公论功行赏,唯独忘记了介子推。介子推便偕同母亲隐居到绵山(在今山西省介休县境内)隐居,不思利禄。后来,晋文公终于想起了他,派人去召,他不肯下山;文公遂下令放火烧山,以迫使其出山相见。但是,山火烧尽也不见人,搜山之后,终于看见介子推和他的母亲抱在一棵大树上被火焚而死。晋文公悲痛不已,将其母子葬于绵山,修祠立庙,并下令今后每年在介子推死难之日全国不准举火,以冷食为餐,以寄哀思。这一天被称为寒食节,成了传统节日。
据南朝刘宋时期刘敬叔所著的《异苑》记载,为了纪念介子推,晋文公命人把介子推母子抱着烧死的那棵树木采伐下来,用其木材做成一双木屐穿在脚上。他日日低头呼嚎:“悲乎足下”,表达对介子推的悲悯和怀念。由此产生了一个“足下”的称谓,记得小学时读尺牍,时时看到这个词语,用作对对方的敬语,与“阁下”有类似的意思,不过更普通和平常。后来随着“同志”的普及而被废弃了,“阁下”的称呼虽还能见到,使用的场合却极其有限。现在如果看到“足下”这个词,切勿产生误会,以为这是指那些阶级斗争的对象,他们应该被“打翻在地再踩上一只脚”。
关于寒食节,唐代“大历十才子”之一的韩翃写了一首题为“寒食”的诗:
春城无处不飞花,
寒食东风御柳斜。
日暮汉宫传蜡烛,
轻烟散入五侯家。
这首诗的前两句把时临春日但地处北方的首都长安称为“春城”,描绘了全城在寒食节的风光,袅袅东风吹拂下落红飞飏,柳丝飘舞,景色迷人。这让笔者想起了在诗人成诗1200多年后又一个首都的“春城无处不飞花”。
1961年笔者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,记得当年4月在北京举办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。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举办大型国际比赛,比赛的徽标是由5块乒乓球板组成的一朵梅花。这个徽标被画上了宣传画,在北京城四处张贴,又制成了胸徽,人们别着它熙来攘往,真个是北京城里“春光明媚处,纵目皆缤纷”,媒体对这一景象的宣传语就是“春城无处不飞花”。我国乒乓球队在这次比赛中首次夺得了男子团体的斯韦思林杯,还有庄则栋和邱锺慧分别获得了男女单打冠军,大长了国人志气。笔者还记得夺冠之战中最精彩的一幕,我国选手张燮林连扣12大板战胜日本选手星野,取得了关键的1分。相信70岁以上的老年朋友们都还记得这些历历在目的场景。再者,1961年的清明是4月5日,这届世界锦标赛的开幕日4月4日恰恰是清明的前一天,按照传统习俗正是寒食节,也正应了韩诗的“春城无处不飞花”。你看巧不巧!
现代的春城飞花——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徽标
(来源:百度百科)
寒食节这一天除了吃冷食,也生发出踏青、祭祀、荡秋千、蹴鞠、斗鸡等习俗,这些也都一直流传下来。由于时当暮春,景物宜人,自唐至宋,寒食前后便成为春游的好日子。请读宋代诗人邵雍题为“春游”的一首诗:
人间佳节唯寒食,天下名园重洛阳。
金谷暖横宫殿碧,铜驼晴合绮罗光。
桥边杨柳细垂地,花外秋千半出墙。
白马蹄轻草如剪,烂游于此十年强。
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寒食时节的绮旎风光和人们骑马踏青、秋千“出墙”等游乐的场面。笔者在这里愿与读者一起欣赏两首描绘这类场景的古诗。请读唐代诗人储光羲的题为“洛阳道”五绝:
大道直如发,
春日佳气多。
五陵贵公子,
双双鸣玉珂。
“五陵”喻指贵族豪门。这首诗形象地勾画出贵族公子双双两两骑着装饰华丽的骏马,相继出城春游的图景;从马行时玉器发出的撞击声,使人联想到骑在马上的贵公子趾高气扬、旁若无人的神态,十分传神。再请读宋代诗人彭觉范(法名惠洪)题为“秋千”的七律:
画架双裁翠络偏,佳人春戏小楼前。
飘扬血色裙拖地,断送玉容人上天。
玉板润沾红杏雨,彩绳斜挂绿杨烟。
下来闲处从容立,疑是蟾宫谪降仙。
在这首诗里,作者以工细的笔触,生动地描绘出一幅仕女戏秋千图。佳人在秋千架上高起低落,玉容上天,红裙拖地,在杏花纷洒,柳烟缭绕的景色衬托下更显得活泼灵动。尾联戛然而止,突出了佳人飘然而下,从容悠闲的风韵,犹如广寒宫的仙子,读着如身临其境,似与古人同乐。絮絮叨叨,有些跑题,漫话而已。我们下节再聊回清明。